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:“藏粮于地”护黑土 粮食根基再夯实
万物土中生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在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第八管理区,刚刚下过一场大雪,黝黑的土地覆盖一层积雪,雪下一条条笔直的大垄延伸向远方静待着明年春天的播种。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地下体现的却全是高产技术。
“今年,我们采用深松浅翻与耙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地,翻地深度都达到了35厘米,并且起了大垄高台,提高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。”鹤山农场第八管理区副主任任强高兴地说,有好地才能产好粮,今年管理区也是大丰收,我们平均大豆亩产452斤,玉米亩产1510斤。
“三秋”基础打得牢,土壤营养也要跟得上。鹤山农场利用国家绿色种养循环项目,在秋整地之前,就利用先进的粪肥还田设备,科学确定施肥比例,扩大粪肥还田面积,让24000余亩耕地吃上“营养餐”,同时减少化肥施用量10%--15%。
种植户孙垂启是种养循环农业的受益者,站在田间地头,他抓起一把土跟笔者交谈起来,“这块地已经使用四年农家肥了,土质特别疏松,一捏稀碎很松软、有后劲,这样才能长出好庄稼,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。”
与此同时,鹤山农场还通过数字农业赋能,在1.6万亩耕地实施变量施肥技术,为耕地科学“进补”,有效解决土壤肥力分布、供养不均衡问题,经对照实践,变量施肥较常规用量减少化肥投入5%,最高区域产量增加超过10%。
鹤山农场坚持把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作为单产提升的有力抓手,采取建设高标准农田、秸秆粉碎还田、有机肥还田、推广测土配方技术等一系列有效措施,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。2024年,大豆平均亩产414斤,产量好于往年。这个农场通过不断夯实良田增产基础,使土地增产潜力转化为了现实粮食产量。
(朱婧、任宝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