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当前位置:热讯网>媒体号>龙江新闻>全省要闻

丢失的睡眠 | 睡够8小时≠睡得好

       全省要闻      2025-03-20       66

  3月14日上午,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诊室外,候诊的患者们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语。他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布满血丝,脸色苍白,显得极其疲惫。“医生,什么方法我都试过了,可是我为什么就睡不着呢?快点帮帮我吧。”面对医生,一位20多岁的年轻患者开口恳求着。

 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徐佳温柔地看向他,眼神里充满了理解。这早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了。十多年来,每天来向她求助的患者几十位,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。

  “现代人的睡眠障碍,表面上看起来是睡眠问题,实质却更多地与心理、情绪、压力等因素息息相关,尤其是最近几年更为明显。”徐佳缓缓说道。她遇到过熬夜备考的高中生、压力大的公司白领、情感受挫的年轻人,每个失眠的背后,都藏着一段说不出口的心事。

  “越来越多人以为失眠只是单纯的‘睡不着’,但其实它更像是我们内心最真实情绪的一种映射。”徐佳说,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、焦虑多,又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倾诉和排解。他们往往白天坚强乐观,但到了夜晚,所有的情绪才真正爆发出来,造成了心理性的长期失眠。

  晚上睡不够,白天来补觉。有不少部分人认为,睡觉只要能够达到7-8个小时就是好睡眠,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。

  “睡眠是否健康,并非仅仅取决于总时长是否达到7至8小时,睡眠的时间点、质量以及与个人生物钟的契合度同样重要。”徐佳说,生物钟是人体内部的调节系统,是与生俱来的,人体生物钟也需要和外界相匹配,这包括地球的运动规律,比如一天的昼夜交替和一年四季的变化。褪黑素和睡眠相关,而褪黑素的分泌是与光照有关的,夜间光线(尤其是蓝光)会抑制褪黑素,影响入睡。所以,即使睡够7-8个小时,但是长期在凌晨入睡可能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,影响睡眠质量。体内的肝脏、心脏等器官的活动周期也与昼夜节律同步。长期夜间活动可能干扰代谢、免疫力,甚至增加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
  “睡眠质量比时长更重要。”徐佳进一步说,睡眠中的深度睡眠与REM睡眠这两个阶段对体力恢复、记忆巩固至关重要。若因熬夜导致睡眠碎片化(如频繁醒来),即使睡满7-8个小时,也可能无法进入足够的深度睡眠。而NREM睡眠则是有助于精力恢复。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约90分钟,若在周期中途被闹钟打断则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,可能导致白天昏沉。

  你是“夜猫子”还是“早鸟”?其实睡眠还存在个体差异。徐佳解释称,个体存在不同,睡眠时长也是因人而异的,不必强求都是7或8小时,只要觉得次日神清气爽就说明您的睡眠是充足的。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在晚上11:00前入睡到次日7:00前起床。只有少数人因基因变异天生适合晚睡晚起,且不影响健康。但这类人群比例极低。所以,对于大多数人如果被迫违背自身生物钟,长期主动或是被动的熬夜,即使睡够7-8个小时,长此以往也可能会导致慢性疲劳、情绪问题,比如抑郁症或是焦虑症等心理疾病,也有研究发现,夜班工作者患肥胖、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。

  那么,应该如何平衡睡眠时间与健康?对此,徐佳建议,首先应该让睡眠有规律,如果因为工作或是学习等需要必须晚睡,应该尽量固定作息(如每天凌晨1点睡,早8点起),避免作息混乱。其次,应该关注睡眠环境,卧室用遮光窗帘、避免睡前蓝光(手机/电脑)、保持卧室凉爽,适宜的温度和湿度。若偶尔熬夜,次日可短暂午睡,但是不宜过长,20-30分钟最好。如果觉得白天精力不足,有头痛或是消化问题等,也可能是睡眠时间不合适的信号。应及时调整或就医。

  徐佳说,偶尔晚睡且保证7小时,影响较小。需尽量让睡眠时间与自然光周期、社会作息接近。若因工作等原因必须夜间活动,需通过规律作息、健康饮食、增加白天光照(如使用日光灯)降低风险。睡眠的“最佳时间”因人而异,但尊重身体的自然节律,并兼顾社会活动需求,才是可持续的健康选择。

  最后,在徐佳看来,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,真正治愈失眠需要从心理入手。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石。睡眠问题不仅关乎生理,更关乎心理。治愈失眠的关键,药物仅是一方面,更多的是理解和倾听。(记者 宋菲)

网友热评

猜你喜欢

Copyright © 2009-rxfm.cnAll Rights Reserved.

冀公网安备13030202002153号
冀ICP备2024080833号

北大荒新媒体中心品牌网站信任认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