丢失的睡眠丨愈夜愈清醒
编者按:夜深了,城市的灯火逐渐熄灭,然而有些窗中却仍透出微弱的光亮。床上的人辗转反侧,心里默数着一只又一只“绵羊”,却迟迟等不来梦乡。不远处,另一户人家亮着床头灯,刚做完功课的学生满是疲惫,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。这些场景每晚都在上演,映照出无数被睡眠问题困扰的身影。
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社会,失眠正在逐渐变成一种“流行病”。无论是难以入睡、频繁惊醒,还是凌晨过早醒来再无困意,这些曾被当成“小问题”的症状正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。白天的疲惫、情绪的波动、工作学习效率的下降,都可能源自昨夜那场未曾如期而至的酣睡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心理状态,甚至会削弱人的免疫力;许多慢性疾病的幕后黑手都与糟糕的睡眠密切相关。可以说,睡不好觉,生活的底色都被蒙上了阴影。
面对失眠,许多人走上了“求医之路”,试图在医生的帮助下摆脱夜里与睡眠作对的“魔”。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来临前夕,记者走进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,走近那些与睡眠抗争的普通人。在他们丢失睡眠的故事中,或许你会看到自己的影子;也或许你会因此迈出寻求帮助的第一步。请相信,黑夜再漫长,黎明终会到来;而失去的睡眠,只要勇敢寻求,就终能失而复得。让我们一起关注睡眠健康,让每个夜晚都不再难熬。
“晚上数星星,白天睡太阳”这句看似幽默的话,却是许多失眠者的真实写照。城市入睡之后,有些人在黑夜中独自醒着。
37岁的孙予(化名)长期被失眠困扰,每天后半夜才勉强睡去已成家常便饭。他曾连续一个月强迫自己晚上10点准时上床,各种助眠方式也一一尝试,但收效甚微。躺在床上,他只能睁大眼睛望着空荡荡的天花板,内心涌起难以言说的空虚与孤独。最终,他拿起了手机,不停地刷着朋友圈和短视频,以此来填补漫漫长夜的寂寞。手机屏幕发出的微弱光芒,成为他在黑暗中唯一的陪伴和安慰。
23时30分,孙予在微信里和朋友道完的那句“晚安”,意味着真正的属于他的夜晚才刚刚开始。孙予放下手机,打开电脑,继续着暂停的足球游戏。时钟的指针在滴答作响中慢慢前进,房间里只剩下鼠标的轻微点击声和钟摆的声音。时间滑过凌晨2点半,孙予的睡意仍然没有完全来临,只是想到明早还得上班,他才勉强合上电脑。
为了第二天不迟到,孙予给手机设了十几个闹钟,但尽管如此,每天早晨他依旧手忙脚乱地从床上挣扎着起来。频繁迟到导致工资锐减,一个月5000元的薪水,有时只能拿到3000元。为此,他和母亲经常争吵。
外人眼中的“愈夜愈美丽”,在孙予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。他的网名就叫“夜太美”,仿佛在调侃自己对黑夜的依赖。回忆高三艺考那段时间,为了练习画画,他经常彻夜不眠,也因此彻底打乱了他的生物钟。从那时起,近20年的时间,失眠成了他的生活常态。“晚上越熬越精神,早睡反而更睡不着”,孙予曾多次尝试调整,却总是无功而返,最后索性放弃了。
头发逐渐稀少,精神状态越来越差,孙予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他走进了睡眠医学中心,经过诊断后才知道自己患上了睡眠节律紊乱。
经过药物、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治疗,孙予的睡眠有了一定的改善,入睡时间提前,睡眠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,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,他相信,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失眠的“魔鬼”。
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徐佳表示,临床数据显示,超过半数的失眠症患者无法明确病因。这种睡眠节律紊乱的病症,与现代人的压力、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,尤其是在年轻群体和白领阶层中更为普遍。徐佳提醒,失眠并非小问题,应及早干预,改善作息习惯才能重获健康睡眠。(记者 宋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