尖山农场:订单种植中草药 开辟增收新途径
九三发布(李真贞 王元福 吴亚金)尖山农场以"转方式、调结构"为宗旨,以市场发展为导向,以北药资源为依托,本着"引进、种植、繁育、效益"并重的原则,坚持产、销、研相结合,2014年农场在百草园的基础上,建立了1100亩的中草药种植基地,建立中草药种植股权多元化,逐步实行合作社体制经营,铺就了一条中草药朝阳产业富民强场的小康之路。
记者在尖山农场的1100亩药材示范田看到,这里种植了柴胡和白鲜皮两个品种,预计再有一个星期左右,柴胡就可以按照种子收获了,另外记者还发现这个示范田的土质有些不太一样,这里是沙化地。
北京泰语大康中医药研究院工作人员张宪普告诉记者:"要从咱们土地利用方面就更好了,贫瘠沙化,长农作物也不太好,要是种药材呢,反而更适合它长,这样就更好一些了,要是种到这个地方,药材它就病少,要是咱们认为种庄家太好的地,种药材倒不适合。"
尖山农场山林丰茂、冬季寒冷干燥、夏季湿润多雨、适宜药材生长,早在2012年初,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,该场就建立了占地200亩的中药材种植试验区——百草园,主要种植适合九三地区气候特点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药用花卉、根茎类、子实类、木本类、藤本类共25种中草药60个品种,经过几年的探索种植,一些品种得以保留,如今,园区保留下来的试验品种有16种;在试种多年、综合分析市场风险的基础上,与北京泰宇大康中医药研究院进行合作,实行订单生产,重新规划了1100亩示范田推广种植柴胡、白鲜皮两个品种,推广"公司+专业合作社"模式,推进中药材种植向专业化、产业化、规模化发展。
尖山农场职工张立峰对记者说:"我们合作社一共有7名职工组成,公司给我们提供了种子、技术指导、负责回收产品,对我们来说这种合作风险降到最低,对公司来说也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药材基地。"
药材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尖山农场的1100亩药材播种、田间管理、药材起收、和保存为100余名提供了劳务渠道增加收入49万元。
尖山农场林业局局长黄继勇接受采访时说:"根据我们签订的协议,现在我们目前种这两个品种一个是柴胡,柴胡呢两年起收,每亩地效益在1400元,白鲜皮是第五年起收,这个一亩地的效益是4300元左右。随着我们合作的进一步深入,这样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加大,将吸引更多的职工群众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。"
经过几年的打造,尖山农场建立了九三地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,最终筛选出适合九三地区生长、药用价值较高,具有发展前景的北方地道药材—黄芪、黄芩、甘草、赤芍等几个品种,经过高产栽培试验,总结出了高效的中草药高产栽培模式。尖山农场如今已经形成全场发展中草药的积极态势,中草药种植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日益完善,预计到2020年,这个农场将成立6个中草药种植合作社,产业规模逐渐扩大,品牌效应日益凸显,中药材人工规范化种植总面积将达到3万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