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强化秧田管理与农业环境整治
北大荒振兴号(记者 王立民)2025年5月8日,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在春耕关键阶段,聚焦秧田标准化管理及农业环境综合治理,通过引入智能监测系统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、完善闭环管理体系等举措,实现水稻育秧质量与农田生态效益“双提升”,为全年粮食稳产和农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。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王立军表示:“从秧田到稻田,必须全链条强化标准化管控,让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。”
智能监测全覆盖 秧田管理“精准到盘”
在创业农场第三管理区的智能化育秧基地内,36栋育秧大棚全部接入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,实时显示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数据。技术人员通过手机APP远程调控喷淋设备和通风装置,确保秧苗处于最佳生长环境。据农业技术中心主任刘伟介绍,2025年公司投入580万元升级育秧设施,新增20套叠盘暗室育苗设备,使出苗整齐度达到95%以上,较传统方式缩短育苗周期3-5天。
针对秧田病害防控,公司建立“预防+诊断”双机制。一方面推广智能双氧循环浸种技术,通过臭氧消杀将种子带菌率降至0.1%以下;另一方面引入AI病害识别系统,对秧苗叶片进行高清扫描分析,可提前3天预警立枯病、恶苗病等常见病害,准确率达92%。种植户张海涛感慨:“以前凭经验管理,现在数据说话,每盘秧苗长势都看得清清楚楚。”
闭环管理提质效 从源头把控生产标准
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制定《秧田全周期管理规范》,将秧田划分为准备期、播种期、苗期、移栽前炼苗期四个阶段,明确各环节20项技术指标。管理区成立专项督导组,每日巡查记录基质配比、水分控制、通风时长等执行情况,并将数据同步至公司智慧农业平台。截至目前,已对12个管理区的860栋育秧大棚完成3轮全覆盖检查,整改不规范操作47处。
在秧田环境整治方面,公司推行“三集中”管理模式:集中回收育苗基质包装袋,通过定点回收减少白色污染;集中处理废弃秧盘,年处理量达30万片,破碎再生利用率超80%;集中收集育苗废水,经沉淀过滤后用于农田灌溉,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。环保部门监测显示,2025年春季育苗期,示范区周边沟渠的氨氮含量同比下降26%。
农业环境综合治理 筑牢生态屏障
围绕稻田生态系统保护,创业农场实施“三减三提升”行动:减少农药用量,通过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,农药利用率提高18%;减少化肥依赖,推广秸秆还田15万亩,增施有机肥2.3万吨,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.2%;减少面源污染,修建生态拦截沟渠28公里,建设人工湿地45亩,有效净化农田退水。
在第七管理区的生态修复示范田,技术人员采用“稻鸭共作”模式,每亩稻田投放12只雏鸭,既控制杂草生长,又减少饲料投喂量。同时,田埂种植波斯菊、向日葵等蜜源植物,吸引赤眼蜂等益虫,构建起立体生态防护网。数据显示,该区域农药使用量较常规田块减少40%,水稻亩均增产50公斤。
科技培训双驱动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
为强化技术落地,公司组织“田间课堂”系列培训,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讲解秧田温光调控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,累计培训种植户、农机手等1200余人次。同时开发“智慧农服”小程序,提供在线答疑、视频教学、气象预警等服务,月均解决技术问题300余个。
青年种植户陈志刚通过培训掌握秧田智能管控技术,将自家育秧大棚接入公司管理系统。“现在系统自动提醒该通风还是浇水,我还能通过直播向其他农户分享经验。”2025年,像陈志刚这样的“科技示范户”已发展至150户,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新技术23项。
政策支撑显成效 绿色发展动能强劲
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将创业农场列为“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”核心示范区,2025年拨付专项扶持资金800万元,用于秧田标准化改造和生态技术推广。地方政府同步出台奖补政策,对应用侧深施肥、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农户给予每亩15元补贴,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。
据统计,通过强化秧田管理和环境整治,2025年公司预计减少化肥用量1200吨、农药使用量8.3吨,节水150万立方米,水稻亩均增产可达60公斤,带动农户增收超2000万元。
未来展望:构建全域绿色生产体系
创业农场有限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投入2000万元,新建智能化育秧中心2处,扩建生态拦截工程50公里,实现全域秧田标准化覆盖率100%、农田退水净化率90%以上。公司总经理周建华表示:“我们将以秧田为起点,向整地、插秧、田管等环节延伸绿色管控,打造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生态农业模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