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农场45万亩优质糯稻迎来丰收季
创业农场发布(潘爱龙 付卓实 李丹丹)秋末冬初之时,驱车行驶在去往创业农场的二扶公路上,微凉的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,车窗外阡陌纵横,田成方、渠相连、路成网,稻浪滚滚的田野“丰”景如画,机声轰鸣粮入仓。眼下,创业农场45万亩优质糯稻叶青籽黄、颗粒饱满,掂一掂,分量沉甸甸,几台大型收割机穿梭在田间地头,一粒粒稻穗被“收入囊中”,不一会功夫,运粮车上的稻谷便堆得如同小山一般,散发阵阵稻香。
刘宝祥头戴草帽、脚穿深筒胶鞋,在田边大声吆喝,提醒机车手注意安全。今年50多岁的刘宝祥,孩子在外地工作,家里只有他和老伴,两人种了近400亩糯稻。
种得过来?“从种到收,全程机械化,再有200亩,也种得了。”刘宝祥自豪地说,家里近些年陆续配齐了收割机、旋耕机、插秧机,“自己够用,还能给其他种植户帮忙,赚点服务费。”
刘宝祥家地号位于创业农场优质糯稻生产核心区,今年,创业农场种植龙粳57、龙粳1823、垦稻1918等优质糯稻45万亩,虽然在糯稻生长前期雨水较大,但因水利设施发挥作用和农场各管理区管理服务到位,今年糯稻的平均单产,与往常年景不相上下。
收获早不早?“以前不下枯霜不收获,现在成熟一块收一块。”在创业农场的引导下,许多种植户打破传统观念,采取割晒、拾禾的方法进行水稻收获,根本解决了集中收获机械力量不足、最佳收获时间短等难题。
为保证割晒进度和质量,创业农场鼓励种植户现身说法,大力宣传、讲解分段收获的优势和必要性,逐年扩大割晒面积。组织农业技术员分片到户,对割晒方向、割茬高度、拾禾时间严格把关,将割茬高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,放铺角度与插秧方向成70至90度夹角,使稻穗多数露于外侧,提升通风透气效果。对水稻水分控制在16%以下,符合拾禾标准的地块,立即组织机车进行拾禾,比照往年收获进度明显提升。
收入咋样?“马马虎虎,每年有20多万元赚头吧。”刘宝祥算了一笔账:糯稻亩产一般在1200斤左右,价格近几年在1.5元上下浮动,每亩扣除1200多元生产成本,收益大约在500元左右,“年初通过农场牵线搭桥,与五芳斋签订了糯稻种植订单,未种先卖,销路不愁。”
创业农场糯稻香飘全国,成为了五芳斋、古越龙山、益海嘉里、中粮(建三江)米业等品牌的原料基地。“先签约、后种地”的定制农业模式紧跟市场需求,推动种植户由“会种地”到“种好地”、从“种得好”向“卖得好”转变。
被问及为什么要推广“订单农业”,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崔少宁介绍说,以前种植的糯米品质参差不齐,没有统一标准,价格浮动较大,怎么提升糯米品质,降低种植风险,让糯稻品牌之路走得更远,成为困扰他们很久的问题。自2023年起,创业农场实行定标准、建基地、引订单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强科技、建仓储、拓市场、优品牌、兴旅游等一系列有力举措,今年糯稻订单面积达到了12万亩,创建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(糯稻)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以上,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粳糯稻生产基地。
天高云淡,创业农场的种植户们信心满满,正抢抓晴好天气,加紧收割、晾晒、储运,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喜人的丰收景象,伴随着沁人心脾的阵阵稻香,种植户们农忙的脚步都变得轻快了起来。